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新闻详情

发展先进文化要重视文化创新体系建设

先进文化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一个文化的不断积累和不断创新的过程。文化的先进性来源于文化的不断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重在建设,重在创新。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先进文化,必须“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文化创新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全社会价值观念的更新,又需要全社会创新能力的增强,还需要建立和完善创新保障体系。

(一)

任何一项创新的诞生,都是因为有一个创新的思想和推动这一思想向前发展的环境,两者缺一不可。而其中首要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则是具有创新的思想。翻开人类历史的漫长画卷,我们不难发现,自古以来,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每一次重大发展,无不依赖于人类认识的革命和观念的更新。因此,培育全社会共同的创新价值观念,诸如机遇和发展观念、竞争和建设观念、改革和开放观念等,是文化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

发展是文明社会的永恒主题,是现代人类的自我意识,更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性揭示和发展目标的总体设计。全球化市场竞争的剧烈冲突,给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背景。这对于发展先进文化来说,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都有,挑战和机遇同在,关键在于我们怎样来把握和解决这个问题,是否能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做到趋利避害。正如马克思所说,每个时代总有属于自己的问题,准确地把握并解决这些问题,就会把理论、思想,把人类社会大大地向前推进一步。“抓住机遇,发展自己。”邓小平同志这个论断中,当然也包含了文化的发展。能不能抓住机遇,利用机遇,把机遇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优势和成果,最根本的就是要有创新和发展的观念、信心、勇气。

我们党作为一个战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一个执政党,对中华民族传统的延续负有责任,对中华文明的延续与复兴负有责任,对全社会各个层面文化的繁荣负有责任,因而更需要重视和加强文化建设。同时,党自身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也只有在全社会文化繁荣的大背景下,才能不断地汲取营养和不断地得以丰富,才能在与各种文化的交流与斗争中保持旺盛活力。还有,对于西方尤其是美国的文化挑战,我们必须在价值与观念层面上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然而,价值与观念层面上的斗争,不能仅靠这种斗争本身取胜,更重要的是依赖价值与观念背后文化整体的强大。也就是说,我们与西方的文化斗争实际上是两种不同性质文化之间的竞争,不能仅靠说理战胜它,还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文化的真正繁荣战胜它,而这种繁荣有赖于文化的创造性建设。

我国的改革是全面的,不仅有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而且文化体制及其他许多方面也需要改革或贯彻改革的精神。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适应新形势,更需要改革的观念和实践,亦即以改革的精神自觉地改造传统文化。对外开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不仅适用于经济建设,而且适用于文化建设。任何国家要想关起门来解决一切重大问题,显然是不可能的。为了适应人类走向全球化的发展潮流,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无论客观上还是主观上,都提出了必须树立开放的观念、文化心态和主动接受世界文化洗礼的要求。

(二)

人的能力由诸要素构成,基本方面是智力和体力。智力集中表现在思维能力,体力的现实表现则是行为或动作能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的创新能力主要由智力决定。文化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智慧与文明的集中体现,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始到现代的进化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不同民族发展的速度有快有慢,发展的阶段有先有后,发展的水平有高有低,究其原因,民族创新能力的大小是一个主要方面。增强全社会的智力型文化创新能力,包括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人们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全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是文化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

一个民族的素质如何,对社会发展和文化创新有着重要影响。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无论在古代历史上和现代历史上都起过重大作用,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现在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需要亟待提高。我们要振兴中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及推进先进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最根本最可靠的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努力把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是一部把自身的基本观点与基本方法融会贯通的历史,也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如果没有一代又一代的革命领袖们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以真理修正错误的巨大创新勇气和创新精神,其本身也就不会得到发展。毋须置疑,培养人们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强化人们的创新能力,既是文化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靠什么?靠教育,靠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素质教育不仅是以提高公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而更应当是以提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中华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因此,正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必须“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并在素质教育中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内容,放在突出位置。

当今国际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人才优势,谁就能占领众多的战略制高点。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要求。文化创新,最具有根本性的一条就是靠人才。如果没有一批热心于文化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学者、专家及管理人才,文化创新就会显得无力。文化创新既要出成果,又要出人才。围绕出成果、出人才,建立培养机制,提供各种有利条件,保证人才健康成长,形成实现民族文化复兴的优秀人才队伍。知识分子是先进文化的重要承载者和创造者,是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中坚力量。在人类社会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的今天,知识分子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未来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而不同政党之间的竞争事实上也是人才的竞争。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必须正确处理好党与知识分子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落实对知识分子的培养和使用政策,造就一大批同时代潮流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能够代表中华民族先进文化水准的文化创新人才。

(三)

文化创新体系是一个内含思想、观念、能力、保障机制等诸要素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要使文化创新活动广泛有效的开展,还必须建立完善的文化创新保障机制。完善的机制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对文化创新起着规范、引导、激励等作用,否则就会阻碍文化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文化创新保障机制主要包括党的领导、政策和法制保障以及良好的舆论和社会环境等,这些都是文化创新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保证。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新时期加强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就是要求全党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充分重视和积极推进先进文化建设。将文化建设列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保持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协调发展。发挥党的政治核心作用,为先进文化的发展确立正确的方向、目标和任务,制定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为发展先进文化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发挥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的积极性,使之成为实践先进文化的典范。同时,还必须探索如何处理好党与法、政策与法、党与政的关系,不断提高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水平。

文化创新离不开政策和法制作保证。首先,要制定创新人才的激励政策,对有创新成果的文化工作者要给予精神鼓励和专项奖励,使他们在政治上、经济上和精神上得到应有的关爱和保护,并由此激发全社会对文化创新价值的认识和追求。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利用财政、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重点扶持一批重要的文化机构和重点文化项目。把基层各项文化设施建设和正常运行费用列入政府的建设计划和财政预算,给予切实的经费保障。支持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运用财税政策引导资金投向,调整文化产业布局,不断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逐步建立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培育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使其更加有利于先进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同时,要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大文化立法和执法力度,推动文化法制化建设。

文化创新是一个艰苦探索的过程,既需要理论探索者的劳动,又需要社会提供适宜的环境。这个环境既包括“软环境”,也包括“硬环境”,综合起来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重视文化理论研究和探索。文化建设离不开理论的指导,文化创新首先是文化理论的创新。理论是认识的过程,是探求未知的过程,要允许、提倡和鼓励大胆探索;理论需要与实践紧密结合,要让理论工作者投身于文化建设主战场,使学者和专家进入文化决策过程,从而为文化理论创新提供基础。二是为文化创新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建立理论、知识、技术创新基地。三是广泛进行群众性、社会化的文化知识、科学思想的传播活动,努力营造一种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崇尚“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良好的文化创新舆论和环境,让一切有利于文化创新的思想竞相迸发,使一切创造时代文化产品的源泉充分涌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