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新闻详情

为自主创新配置“加速器”

 新时期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防化科研发展路在何方?总装防化研究院紧盯武器装备发展的关键环节,以国防专利牵引自主创新,推动核心科研能力持续跃升。

  去年年初,一件事在该院掀起不小的波澜:某重点科研项目,历经3年潜心攻关,突破了数项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该项目在申报国防专利时却遭“冷遇”。评审专家给出的缘由是:科研项目组成员曾就该技术发表过相关论文,因为过早公开关键成果,导致专利无法授权。一篇论文竟让一个重点项目“走麦城”?此事引起该院党委高度关注,院领导立即带着机关工作组展开调研。随着调研的逐步深入,一些深层次问题相继浮出水面:科技干部普遍重视科技进步奖申报而忽视专利申请;有的科室专利申请量仅占科研项目的2%,大量创新成果没有受到专利保护;个别单位对已授权的专利管理不当,导致专利面临失效……座谈中,一名科技干部直言不讳:“专利申请周期长、见效慢,搞基础科研费时费力。”

  此言不虚。在专题形势分析会上,院党委“一班人”面对座谈调研了解到的问题不遮不掩。经过讨论,党委“一班人”达成共识:专利工作是推动核心科研能力提升的关键,一定要把专利工作融入防化装备研发管理的全过程,用国防专利这把“金钥匙”,开启自主创新这扇“大门”。

  共识业已达成,但如何让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防专利?围绕院党委的决策,该院谱写出“宣教-激励-服务”三部曲,全院上下迅速掀起了学懂专利、用活专利、申请专利的热潮。

  专利宣传深入人心。持续开展“专利宣传周”活动,对近年来国际国内知识产权典型纠纷案例进行深入解剖;邀请国家知识产权局、国防专利局专家讲授“知识产权与创新发展”“国防知识产权战略”等讲座;编发《防化研究院专利工作实用手册》,帮助科研人员掌握国防专利基本知识。

  专利基金激发干劲。每年从科研经费中拿出数十万元设立专利基金,用于缴纳专利申请经费和奖励申请人,有效解决了专利申请经费缺乏的难题;基金申请实行“比武打擂”,依托科技委成立“专家顾问团”,申请人在专家面前通过“打擂”决定基金归属。

  专利代理量身服务。作为全军首批国防专利代理机构,该院以专利代理事务所为“引智平台”,率先在全军推行专利代理人助理制度;为每一个项目“量体裁衣”,有效解决了一线科研人员对专利申请流程不清,申报材料质量不高的问题。

  “三部曲”激活了全院专利工作一池春水。某研究所副研究员马兰就是众多受益人之一,科研中,她注重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从自己的课题中挖掘了14项专利,获得多项发明大奖。今年4月,她荣获“发明创业奖”特等奖,并被授予“当代发明家”称号。马兰的成功,仅仅是该院近年来专利工作成果的一个缩影,仅去年,该院就申请专利近60项,比往年增长近7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