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新闻详情

论文化创新

 


当前,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文化创新的能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智慧与文明的集中体现,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正是在深刻把握了文化和 文化创新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深刻阐释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创新的目的、目标、方法和 基本要求。这对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新形势下文化创新的必然性

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要求。文化本身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文化作为“人化的自然”、“自然的人化”和对象化活动的产物,起源于创造,靠创 造而发展。文化的这种创造性首先表现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创造中。它与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相联系,并受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 建筑的矛盾运动的制约。文化作为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又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强大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是通过人来实现的。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 文化的创新为人们提供新的特定的价值观念、思想信仰、行为规范和科学知识,调节和引导人们的行为,培养人们的思想感情,丰富人们的智慧,激发人们的创造 力。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昭示,每当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革新社会制度的时候,表达这种要求的最强音总是首先来自思想文化领域,思想和文化的创新总是成为社会 变革的先导和前奏。

文化创新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经济全球化绝非只是一种单纯的孤立的经济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但文化的全球化并不意味着一切民族的本土文化的 彻底消亡和一种无地域差别、无民族差异的大一统的世界文化的建立,它需要的是各民族文化通过交流、融合、互渗和互补,不断突破本民族文化的地域和模式的 局限性,将本民族的文化资源转变为人类共享、共有的资源。同时,文化的全球化更需要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文化的这种全球化与多元化的背景,使得中华文化面 临着如何自强于世与如何发挥自身独特功能的双重任务,这就迫切要求中华文化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便更好地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需要,为世界文明 的进步与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可见,文化创新是中华文化在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新趋势下增强“免疫力”、扩大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的必然选择。

文化创新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绝不只是一种单纯的孤立的经济建设过程,它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建设过程。所以,在构 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还必须积极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文化。这种新文化可以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根本的价值导向、具体的 行为规范和准则形式,为人们指明在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中应当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从而调节市场经济中的利益矛盾,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20多年 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深入发展,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代替,人们逐渐树立了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 、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社会道德风尚也发生了可喜变化,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相融合,正在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 的主流。这些都表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文化正在形成。然而,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在我们社会的一些领域和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 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缺乏诚信、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 ,一些不科学、伪科学、反科学的沉渣不时泛起。这些思想势必从根本上阻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破坏我国的投资环境和国际竞争力,影响我国对 外开放的整体形象。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现在并没有完全牢固地建立起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相适应的知识体系、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还远没有真正内化为人们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积极进行文化创新,让“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 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得到全社会的认同,从而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二、确立文化创新的科学体系

文化创新必须有一个科学体系,这就是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创新的文化是民族的文化。这是从世界各民族文化发展的角度,对文化创新的总体地位、基本风格的定位。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形成的具有共同地域、共同经 济生活、共同语言以及表现出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的民族,其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民族性反映着该民族独特的个性、气韵与风格,是沟通和联系该民族 全体成员心灵的无形纽带。创新的文化之所以是民族的文化,这是由于人类文化发展的连续性特质决定的。每一个时代的文化总是在前一个时代文化财富的基础上 发展起来的。文化创新只有以特定的民族和国家过去全部的文化创造和文明成果为根基,充分吸收其走向未来的一切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因素,才能逐渐枝繁叶茂。 如果创新的文化不以特定的国家和民族长期的不断积累、不断改造以及不断更新的传统文化为基础,其结果必然是民族精神的瓦解和民族独立、民族尊严的丧失。

当然,创新的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并不意味单纯地固守和全盘地继承传统文化。因为任何文化在具有连续性特质的同时,又具有不连续性的特质。也就是说,它的 一些“基因”必将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而变化。同样,发展民族文化并不意味着拒斥外来文化,因为异质文化之间通过接触、传播和交融,能适时地、多维 地、创造性地将对方的优秀文化要素转化为自身发展的营养,从而扩充和丰富自己的文化特质,赋予自身文化形态以新的内容和功能,使自身具有更为强大的生命力。

创新的文化是科学的文化。这是站在世界先进文化的高度,对文化创新的总体内容和精神实质的定位。文化的科学性首先表现在它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上,这一特征要求文化创新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地继承总结全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思想成 果。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是有史以来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进行文化创新的方法论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 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科学理论体系。它们不仅为文化创新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指导,同时也阐明了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科学性还表现在它以合理的先进的文化价值评价体系为主要内容。价值评价体系是文化体系的核心和各种文化相互区别的特色所在。合理的先进的价值评价体系具 有正确的认识和导向功能。在当代,构建合理的先进的文化价值评价体系,也就是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价值评价体系。它包含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与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质相统一;二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相吻合;三是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配套,并把这三方面创造性结合起来。概括地说 ,这种价值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价值取向,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价值原则,以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 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为主要内容。这种合理的先进的价值体系,将促使广大中华儿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进步的道德规范和为社会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从而大 大增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和综合国力。

文化创新的科学性还表现在它始终把握人类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进程,能充分吸收由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而带来的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推进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和革命力量。从人类文化发展来看,每一项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都包含着一种新的文化特质,向人们提供了 新的知识和新的价值,并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建构新的生活观念,从而推动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的不断变革与发展。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形成了先进文化的基础框 架,科学的创新理念、价值取向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沿,科学文化构成先进文化的基石。在我们民族文化的科学理性、科学精神等原本不足的条件下,要进行文化 创新和繁荣先进文化,就不能不紧跟当今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步伐,就不能不在全社会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大力倡导科学方法、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并将其 融入到创新文化的血脉中。同时,应该将科学理性精神与现代人文精神有机结合,并使二者相互补充和相互协调。

创新的文化是大众的文化。这是从文化主体和功能的角度,对文化创新的总体价值取向作出的基本定位。创新的文化是当代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历史进程中的文化结晶。它的源泉是亿万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其宗旨就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 化生活的需要。只有这样,文化创新才会赢得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创新的文化才会获得广大群众的认可,才会保持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大众的文化应该是形式多样、层次不同、丰富多彩的文化。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和民族之间经济文化发展的差异较大,群众文化需要之间的差异十分明显。不同社 会地位、不同职业、不同教育程度以及不同年龄段的人,其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并不完全相同,因此,文化创新就不能不照顾到不同社会群体的不同精神文化需要 ,使所有的人都能享受到文化创新的实际成果,获得适合自己需要的精神食粮。

值得注意的是,发展大众的文化并不意味着认同文化的低俗化、庸俗化和媚俗化。伴随着经济的市场化、政治的民主化和大众传媒的高科技化,我们的文化创新必 须首先弘扬时代的主旋律,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格调,同时也需要用通俗化、娱乐化的方式把开放意识、商品意识、科技理性意识以及现代民主观念撒播到广大民 众的心田。总之,我们进行文化创新,提倡大众文化,要进一步提高大众文化的品位。

三、文化创新需要文化自觉

在如何进行文化创新的问题上,首先需要各级政府、思想文化工作者和广大人民群众具有文化自觉意识。换句话说,就是我们需要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 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发展的趋向,加强对文化发展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这是我们进行文化创 新的重要保证。

文化创新能否取得积极成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政权的主导作用。而国家政权主导作用的发挥,又要求各级政府具备自觉的文化创新意识。首先,表现在为文 化创新提供必要的硬件设施,包括给教育、科学、研究和文化事业提供必要的经费,提供各种必要的设备和各种必要的服务上。政府对于文化创新的投入和保障应 该是一个多层次、多领域的综合体系。其主要内容是建立多渠道的投入体制和有效的筹资机制,建立各种文化经济政策,使我们的文化创新有一个坚实的基础。其 次,表现在加强对文化创新的组织与管理上。与理论创新、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和其他方面的创新一样,文化创新也要靠组织与管理来实现。国家对文化创新的组 织与管理,主要体现在坚持、保护、规范和引导四个方面: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积极支持各种新的思考、新的探索和新的创造;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形成有利于文化创新的自由与民主的氛围和空间。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文化的同时,有效地保护和支持民族文化的发展,特别 是那些无法走向市场的非赢利性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坚决打击社会上日益滋生和蔓延的诸如盗窃、破坏文物的犯罪活动、贩卖文化垃圾的经营活动和散布反科学的 迷信活动,以净化文化创新的社会环境。要规范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深化改革,理顺关系,构建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管理体制;对公益性 与非公益性的文化单位实行分类管理,尽可能快地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运行机制;调整并优化结构,通过重新合理配置文化资源,形成以公有制文化 企业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文化企业共同发展的文化发展新格局;组建实力强大的文化产业集团,以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挑战;坚持科学理论武装,支持科学基 础上的创新,抑制盲目创新,引导文化产业向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发展。

如果说政府的文化自觉主要表现在为文化创新创造一个宽松的“软、硬”环境方面,那么思想文化工作者的文化自觉则主要体现在提高自身素质、多出精品力作上 。思想文化工作者既是创造和发展先进文化的主要承担者,又是运用和传播先进文化的骨干力量。因此,他们在文化创新这一特殊的复杂的创造性劳动中起着不可 替代的作用。

思想文化工作者的文化自觉,首先表现在他们不断进行知识的积累,使自己具备雄厚的知识基础。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任何一个文化高峰的出现、任何一个代表 学说的问世、任何一个文化巨匠的诞生,无一不是对以往文化进行有效积累的结果。其次,文化自觉还表现为他们的理性批判精神。它要求当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工 作者们不能满足于现状,要秉持深切的人文关怀和科学信念,敢于对历史和现状,对自己的民族和整个人类进行认真的理性的反思。第三,文化自觉表现在他们具 有与时俱进的品格上。纵观中外文化发展史,所有的文化巨匠之所以能够永垂青史,就在于他们能够深刻地把握历史的发展潮流,倾听时代的呼声,深切关注国家 、民族的前途命运,从而给文化的创新与繁荣注入强大的生命力。这就要求我们当代的思想文化工作者必须真真切切地关心时代,关注现实,关怀人民,揭示时代 的本质,表达人民的心声,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文化创新,在民族的进步中造就文化的繁荣;必须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自己所从事的高尚职业,把个人创作 和社会责任感统一起来,奉献给人民最好的精神食粮。

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因此广大群众能否具有创新意识尤其重要。这也就要求我们在文化创新中必须坚持群众观点,把人民群众作为创新的 主体。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广大群众的创新潜力,在全社会形成勇于创新、敢于创新、乐于创新、勤于创新的 良好风气。国家政府的文化自觉也好,思想文化工作者的文化自觉也好,其终极目的就是要使我们的文化创新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不断满足广大群众提高自身素 质和不断丰富自身文化生活、精神生活的需要。

伟大的事业需要与之相称的先进文化,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必将出现一个文化创新和文化发展的新高潮。我们坚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伟大进程中,只要我们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的要求,遵循文化的发展规律,不断进行文化创新,就一定能 够创造出高扬时代精神主旋律、展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体现现代文明成果的社会主义新文化。这种新文化一旦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和掌握,就会变成无比强 大的凝聚力,激发出前所未有的创造力,化作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驱动力,中华民族就能更加坚定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